【觀書有感】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從筆記開始的人生迭代術

打造你的人生迭代系統

4/29/2025 | 江森 | 閱讀時間:19 min |
. . .
cover picture

「如果人生是一項專案,你會怎麼管理它呢?」這是幾年前我忘記在哪看到過的有趣觀點,關於人生的問題都是大哉問,很難有一個簡單又直接的答案,就跟進行複雜又多變的專案工作一樣。

如果人生是一項專案,那一定是一項專屬於你自己且終生進行的超大型專案,管理好這個專案的方法,就是不斷地與時俱進,就像產品開發很喜歡講的「迭代」,把自己當成一項產品一樣不斷地更新。

那你知道你的人生要怎麼迭代嗎?

最近看了一本書,讓我發現,在各領域呼風喚雨的各路大神,都有自己的一套「知識體系」。

厲害的人不是靠自己鑽牛角尖,或是掌握了某種獨門絕技,而是用自己積累的「知識體系」來跟這個複雜的世界打交道。

可能有人會覺得:「聽你講得這麼玄又這麼厲害,這個所謂的『知識體系』,不就是獨門絕技嗎?」

其實建立知識體系沒有什麼玄妙的方法,而是大部分的人都有做過的事,可能太平常不過了,所以不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特別的,那就是「做筆記」。

我想分享的這本書叫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: A Proven Method to Organize Your Digital Life and Unlock Your Creative Potential》,中文翻譯為《打造第二大腦:多一個數位大腦,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》(以下簡稱《第二大腦》)。

《第二大腦》這本書就是要來談,怎麼樣讓「做筆記」這件事對你的人生產生奇效。

保存期限持久的技術

如果人生能重來,你會想學技術什麼呢?投資在什麼領域上呢?

照現在火熱的程度來看是AI技術?還是點滿能夠進護國神山的技能?(謎之音:我想投資在之前開過獎的樂透號碼上)

隨著科技的推進,很多技能的保存期限越來越短,技術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。

全世界最大電商-亞馬遜的創辦人,也是世界首富排行榜常客的傑夫.貝佐斯(Jeff Bezos),經常被人諮詢關於世界經濟趨勢的問題,他說道:「經常會有人跑來問我『接下來未來10年的變化趨勢會是什麼?』,但是幾乎沒什麼人問過我:『未來10年有什麼事不會改變?』我要告訴你的是,第二個問題其實比第一個問題還要重要。」

有沒有什麼技術是未來10年幾乎不會改變的?

做筆記,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,《第二大腦》的知識管理系統就是這樣一套方法。

無論世界怎麼變,人們能做的還是持續適應變化,學會該學的事情。

除非你的大腦在解剖學上異於常人,不然學習方法的大原則是不怎麼變的。

而那個幾乎萬年不變的「老方法」就是從做筆記開始。

或許有人會問:現在想知道什麼事,隨手查就好了,搜尋引擎、AI都能搞定,做筆記還有需要嗎?

我覺得無論資訊的取得再怎麼方便迅速,還是取代不了自己做筆記這件事。

筆記不只是資訊的截取,它還會推動你的思考,無論再怎麼樣方便的工具、技術都沒辦法取代你自己的思考。

「我思故我在」不只是哲學上的思辨,人如果都沒有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思考,那跟鹹魚有什麼兩樣呢?

外部記憶系統

我小時候常常因為忘東忘西而遭到大人的責備,出來工作後,我從一些關於腦神經科學的書裡發現,「遺忘」才是大腦正常的運作機制,這是演化上的適應,因為清除無用的記憶可以保持大腦健康,畢竟人的腦袋就這麼大一個,怎麼可能裝得下全世界的所有資訊呢?

甚至在醫學上中有一種叫「超憶症」疾病,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對任何事都能過目不忘。

有人可能會問說,不會忘記怎麼會是一種病呢?這應該會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超能力吧?

但是經過醫學專家的追蹤研究發現,超憶症患者是精神疾病的高發危險群,容易罹患憂鬱症、焦慮,甚至更導致大腦進一步的病變。

所以遺忘才是大腦的「正常發揮」,過目不忘反而可能是「異常」,也許我該慶幸自己是健康的。

我們不該強行要求自己記住某些事情,指望腦袋不如爛筆頭,訓練自己將記憶外部化,減輕大腦的負擔,讓它可以進行最重要的任務-思考。

而且現在筆記方式已經不若以往,幾乎人人都有行動裝置,想到就隨手記錄,將筆記保存在雲端,App還有搜尋功能,讓你更方便查找、編輯筆記。

雖然有研究指出,手寫這項人類古老的技藝,會比打字更能幫助記憶,但想到數位化的方便程度,雖然不至於取代手寫,但恐怕會讓手寫變得像畫圖一樣,可能只有在一些特定場合,或是等你心血來潮的時候才會做吧~

CODE方法

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個稱為CODE的方法來建立「第二大腦」,不是要你寫程式,這個方法是由一套流程分別為:捕獲(Catch)、組織(Organize)、萃取(Distill)、發表(Express)的步驟所組成,取每個步驟的首字母就成了CODE,還真是充滿IT風格的命名。

Catch

首先是捕獲(Catch),也就是保存資訊,這也是最直觀、大多數人最熟悉的「做筆記」。

但捕獲不是什麼資訊都收集,現代人每天接觸到的訊息爆量,爆量到什麼程度呢?書中提到:

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,平均每人每天接觸的資訊量達到34GB。這意味著什麼呢?根據時代雜誌引用的研究,現代人平均每人每天接觸的資訊量相當於174份報紙的內容」。

誰會有辦法一天看完174份報紙?而這麼爆量的資訊,人們接收的大部分都是雜訊,除了保存期限很短,你在早上看的一篇新聞,可能下午就有會新的發文推翻,或是你在用的技術,沒過幾天就出新版本,或是整組過時了,這在IT領域很常見。

這些資訊大多跟你不相干。

人們一直關注網路上的各種動態消息,然後被不斷冒出來更新通知搞到很焦慮,最近AI也來參一腳,這種資訊焦慮的爆表程度,我想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,目前為止最巨大、蔓延最廣的。

一直關注各種的訊息更新,對我們的生活或事業有什麼建設性的幫助嗎?

我想可能只有把自己搞得更焦慮而已,因為大部分的資訊都派不上用場。

派不上用場的資訊就是跟你不相干的資訊。

那我們該關注什麼樣的資訊呢?

跟你的專業有關聯,或是你長期關注並經營的主題。

書中建議的保存標準:保存的重要在於截取,不是全部留下來,而是截取菁華、實用、跟你相關、有趣、深受啟發的部分。

要注意「受啟發」的感覺,因為你可以Google到任何資訊,但你無法Google到感受。

You can Google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, but you can’t Google a feeling.

感受可以增加捕獲的效果,所以不光只是抄寫而已,還要再加上自己的詮釋,自己的話改寫。

甚至不一定是寫成文字的形式,要塗鴉、畫圖都可以。

根據研究,經過反思與改寫的內容,人們會更容易留下印象,有個專有名詞叫「生成效應」:透過開口說、動手寫,甚至實際操作、演練,你會比閱讀、觀看、收聽等「被動」學習,記得更多、體驗更深刻。

有一種紀錄法叫ORID,可以幫助你寫下有感的筆記:

  • OBJECTIVE 事實、資訊,你做了什麼事、看到與觀察到什麼?

  • REFLECTIVE 感受與反應,這件事、這則筆記帶給你什麼感受、反應,以及令你印象深刻之處。

  • INTERPRETIVE 詮釋與分析,試著描述自己的感受、看法,認同或不認同之處,以及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與看法?

  • DECISIONAL 訂定目標與下一步,有可以執行、改善或立即派上用場地方嗎? 思考為什麼要記下這則筆記,它解決了什麼問題?可以適用在自己身上嗎?

Organize

再來是組織(Organize),我個人覺得這是相當實用的一個步驟。

這個步驟會將前面保存下來的筆記進一步分類,分類原則也很獨特,叫做PARA,分別是以下四個項目:

Projects

進行中的專案所需的筆記,專案是指有時效性且有具體成果產出要求的工作,例如完成一篇文章或產品等等。

像我之前全家到大阪旅遊的規劃,我就是開一個專案資料夾,將需要資料全部放進去彙整。

Areas

你長期關注、經營的主題的筆記,這有可能轉換成專案。

Resources

不屬於上述兩項,但自己很感興趣或未來可能用上的資訊。

Archives

封存以及完成專案後的筆記,或是Areas的主題中,不再關注或經營的主題。

例如育兒期間搜集的資料,做的筆記,但是孩子們都長大了,這些筆記就可以封存起來;以及買房、買車做的筆記,你可能已經買了,所以當初的筆記都可以進行封存了。

封存的資料不代表丟棄,有點像是公司機構會有的檔案庫,裡面會有過往進行過的專案資料,雖然已經結束,但未來遇到需要查詢時,隨時讓你可以動用。

PARA是以行動為導向來組織資訊,而非資訊的種類,它只關注如何使用?能不能立即派上用場?

我們都很習慣用,像是圖書館的書籍分類檢索系統那樣的方式,來整理自己的筆記。

那樣的方式是靜態的,它是依照資訊本身的屬性分類,一個人最需要的資訊分類系統是動態的:我們會依據自己人生進展、生活或工作上的急迫程度來尋覓所需資訊,這就是為什麼依照資訊本身的屬性來組織資訊會失敗。

沒有急迫性就不會在乎,不在乎就不會使用,從不運作的系統就會生鏽、長滿雜草,最後淪為廢棄物。

書裡將PARA系統的運作方式比喻成廚房運作,我覺得相當貼切。

食材與廚具不是依照它們本身的屬性分類擺放,而是依照是否要使用、什麼時候要使用來擺放。

這我想起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,平常的學習主要圍繞在日檢的文法、生活日語、新聞vlog 等等,這是長期關注並維護的主題(Area)。

但是當我和我老婆規劃的大阪自由行將近,接下來的運作方式會改變:旅遊日語會話應用變成為最優先事項(一個專案),它有時效性:我必須在旅遊出發前熟練常用的會話。

專案會改變組織資訊的方式,旅遊事件產生一個新專案,促使我為它改變分類資訊的彙整方式,因為即將派上用場。

還未完的小結

CODE流程還有Distill與Express,但因為這本書我目前還未看完,所以只有分享到CODE流程的C與O,就當開個坑下次補上吧!

但我覺得目前為止的內容就相當實用,讓我忍不住想寫一下心得,順便利用書中的方法彙整這篇心得文。

以前做筆記是為了應付考試,出社會後,做筆記是為了讓自己迭代。

為什麼很多人都不覺得筆記法有什麼特別的?

因為大部分人做筆記的方式還是學生時代那一套:抄寫,然後就沒有然後了。

純粹的抄寫只是搬運而已,手機的照相功能可能做得比你更好,也省事得多。

要能真正發揮筆記的威力,不能只是純粹記錄,而是要改寫並且連結到其他筆記,最好還要能夠實踐,並再次記錄下經驗心得。

所以記錄下來的筆記不是死的,它會融入到你的人生中。

筆記不只是留下痕跡,更是你成長的養料。

離開學校教育後,不再只有表定的「考試」,出社會後的人生很常出現各種突襲式測試,工作不用說,生活也少不了難題,像我這陣子經歷的一連串問題,都是靠著筆記一步一步解決掉的:新工作的面試、新專案的開發、日本自由行的規劃,還有寫這篇文章。

可能是現在獲取資訊實在太過方便,讓人們養成了碰到問題,都希望可以一步到位解決的習慣。

趕快Google、AI,越快得到答案越好,但有些問題,尤其是人生的大哉問,就像在進行專案一樣,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解答。

問題不會只有一種答案,問題是驅動你繼續前進的動力。

大部分的情況會是找到一個現階段可以接受的答案,而答案的品質是你目前為止的積累,也就是你的第二大腦的迭代幅度,它不會是終點,你時常去澆灌它,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接近你心目中的樣子。

「第二大腦」不只是一種筆記法,而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,它讓我們了解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,我們應該嘗試打造一套充滿無限可能、動態且持續運作的系統。